欢迎来到BWIN·必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8888888

新闻中心

News
您的位置: BWIN·必赢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博鱼体育温州市地质环境管理部分

发布日期:2023-07-15 12:24浏览次数:754

  博鱼体育“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博鱼体育,在省国土资源厅的业务指导下,我市在保护地质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各地和各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地质环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地质资源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和切实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环境保障。主要体现在:

  完成了八个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全面完成了县市级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和1

  1万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的编制;基本完成了新一轮市级及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通过区域性地质灾害调研成果和规划修编,基本摸清了温州市地质灾害现状以及存在的隐患,为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布局和分阶段实施奠定了基础。对全市部分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了工程治理、应急排险和搬迁避让工作,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建立了永嘉屿塘山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为全市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起到了示范作用。五年来,全市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近1.8

  400余处地质灾害点采取了勘查治理和应急排险措施,使1.79万人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共落实161个搬迁避让项目,完成2047户8333人的搬迁安置工作。(二)城市地质和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突破

  完成温州市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通过城市基础地质调查,查明、评价与城市布局、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基础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质量,提出了城市土地综合利用、地下水及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为温州市政府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或修编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编制了《温州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实施方案》,完成了《平阳县水头土壤铬污染调查》和《瑞安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漈地质遗迹、平阳南麂列岛海岸地质遗迹通过项目验收,平阳县南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通过野外验收。三是启动了温州大罗山地质遗迹、泰顺雅阳承天热矿泉地质遗迹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四)地面沉降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编制了《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同时结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划定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平原区地下水采取禁、限采措施,温瑞平原的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基本建立,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较快回升势头,地下水位漏斗面积范围逐渐缩小,地面沉降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初步建立了全市地质灾害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并对重要地质灾害点安装了滑坡位移自动监测仪和滑坡监测报警器。编制完善了市、县二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为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提供了制度保障。

  2个,省级监测点6个博鱼体育,地区级监测点22个,主要分布于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及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博鱼体育、区),监控面积达516平方公里。(六)地热、矿泉水初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17处,注册等级的矿泉水生产企业16家,单点日均开采量约14.5吨。我市现有地热1

  80吨。2008年5月,启动了温州市区地热资源勘查项目,目前已完成野外调查工作。(七)地质环境管理机构、人员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6年批准设立机构和增加编制人员,目前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8人。全市十一个县(市、区)全部设有地质环境科或地矿科,永嘉、泰顺、文成等三县挂牌成立了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招收专业对口的本科生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截至2010年底,全市从事专业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管理人数达48人,其中地质环境监测站人数11人。二、“十二五”地质环境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地质环境的总体目标是:健全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制度,完善行政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查明全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资源现状;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力度,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宣传教育、监测预警、避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地质环境保障力度,使地质环境保护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质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实现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查明地质环境现状。查明全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资源现状及其演化规律;有重点地开展区域性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开展县级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积极推进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一批地质环境科研成果。2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对已查明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建设,逐年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毫米/年的面积逐年递减,大于30毫米/年的区域基本消失。3

  、监测地质环境动态。进一步完善全市滨海平原区的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动态变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健全,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实时监测,对全市地质环境实现有效监控。4

  、改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全面实施绿色矿山工程,及时防治在采矿山地质灾害,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5

  、保护和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加强平原区地下水的保护工作,除留作监测、应急供水和因地表水供水管网未达到而确需暂时保留的生活用水深井外,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实施封井,全面禁、限采地下水;基本完成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矿泉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提供1-3处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泉水源地或1-2处地热田靶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对已有地质遗迹集中区加强保护和合理规划,新建1-2个省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区,3-4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点,20-30处市、县级地质遗迹保护点。6

  、强化支撑保障能力。建立起较完善的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地质环境管理、监督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得到健全,实时发布地质环境信息。科技对地质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地质环境保护投入运行机制。(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强化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整治、保障安全”的原则,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体系,将群测群防体系与专业监测网络相结合,提高预警预报、应急避险、快速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成各县(市、区)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查清我市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掌握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稳定性现状和危害程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和完善各县(市、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每五年完成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对我市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风景名胜区及新农村建设等开展专项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加强交通沿线、水库岸坡、山区学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与防治工作。二是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功能,实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中、短期和临灾)有效预报,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省、市、县(市、区)三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专结合为主导、重大灾害点实施专业监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使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三是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

  建立和完善包括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响应和灾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修编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分级响应标准。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管理,加强市、县二级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建设,组织落实相关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应急反应机制。四是加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根据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分别确定和落实防治责任。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防治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勘查治理、应急排险或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公开公正、确保稳定”的原则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五是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要建立1个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和1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建成5个崩滑流治理示范点,2处地质环境保护示范路段,1个地面沉降监测示范区(龙湾永中街道地面沉降监测),树立我市不同地质结构、不同灾害类型、不同技术方法运用的示范性样板工程。2

  开展沿海平原和主要河谷地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地下水人工调蓄能力调查与区划,系统开展沿海平原及主要河谷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查明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评价地下水系统的防污性能,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二是坚持地下水禁限采政策。

  根据《温州市区地下水限采控制目标方案》和《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依法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督管理,加强平原区地下水的保护工作,除留作监测、应急供水和因地表水供水管网未达到而确需暂时保留的生活用水深井外,实施封井,全面禁止地下水开采,对划入限采范围的地区,要根据限采的时限要求,落实供水管网建设任务。三是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和地面沉降动态,充分利用各部门布设的监测网,结合地下水禁限采工作,保留和改造一批监测井,建立和完善平面以GPS区域监测网为骨干,城市建筑密集区精密水准监测网络为辅,垂向以基岩标、分层监测标组控制为主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主要控制永强平原,以及平苍平原、瑞安平原、上戍平原等地。四是保护和开发利用地热、矿泉水资源。

  加大对地热、矿泉水资源的普查力度,加强地热、矿泉水资源开发管理。完善泰顺承天地热的开发利用方案,加强动态监测和环境保护,进行年度监督检查。3

  完成大罗山地质遗迹集中区、泰顺承天地质遗迹集中区的调查评价,开展以县市为单位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查明并登录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和保护利用现状,科学阐明其形成条件与过程,评价地质遗迹资源价值,提出保护与利用总体方案。对全市21个省级以上地质遗迹开展详查工作,开展浙东南火山岩景观地貌分类与演变发育模式研究专题调研,加大对区内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地质遗迹的调查研究深度和广度,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做好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

  建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加强对已有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保证复查通过。三是做好地质博物馆建设。

  重点完善雁荡山博物馆,将其建设成对丰富多样的火山作用产生的各种古火山类型和火山岩石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建设中生代地史博物馆,反映浙东南中生代以来的各种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盆地断陷、热液矿化等事件。4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展1∶25万以丘陵坡地为主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推进1∶5万以县市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提出治理水土污染对策措施,遏制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大国土整治和水土污染治理力度,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地质环境质量,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营造良好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城市地质

  工作。开展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预测,建立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和国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编制我市重要经济带(温州大都市区“一主二辅五组团”)、主要县市地质环境图系。建立城市基础地质环境图件的图文更新机制,提供城市建设、国土资源评价和规划所需的系列地质环境图件,为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三是开展海岸带、海岛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开展海岸带、海岛地质环境资源的综合调查与评价,重点调查并掌握地质环境资源、地质灾害现状、地质遗迹分布、围海、海岛矿山开采、海底大规模采砂、排污倾废、岸线利用与滩涂湿地等状况,加强海岸带演化对生态地质环境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强化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岸带资源提供依据。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环境安全保

  障。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查明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环境问题,评价农村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适宜性;开展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可采量,积极探索农村地下水监测方式和方法,逐步实施农村饮用地下水质量监测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开展固体废弃物集中填埋场选址,评价场址地质环境条件,监测水土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村镇规划、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大农村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隐患点,优先安排治理或避让,并在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适度倾斜和优先考虑,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农村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开展以山区农村房屋选址、建设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处在地质灾害威胁下的村民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应急避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号文件及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目标再提高、发展再提速”的要求,以“六城联创”、“互学互比”活动为契机,以“十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开展“抓落实争先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开拓创新,加快项目进度,提升管理水平,夯实基础工作,为建设温州“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按照上述思路,2011年地质环境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尚未完成第二轮规划修编的县市要在12月底前完成新一轮规划的修编,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施行,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已经完成规划修编的县(市、区)要按照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县级规划的部署,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防治任务,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年度目标考核,为完成全市“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起好步、开好局。(二)抓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

  要在年内完成文成县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推进全市其它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即将推出的《浙江省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和《浙江省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价技术要求》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调查评价的成果质量。要通过调查评价,全面查清并认定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重点巡查区域,形成一套指导科学防灾减灾的技术成果,为县乡政府更好地明确防灾目标、落实防治责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开展重点乡镇、人员集聚区1:1万地质灾害调查试点工作,为指导重点乡镇、人口集聚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监管,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三)抓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基础建设。

  要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管理办法》,继续深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今年10月份前鹿城、龙湾、永嘉、洞头、平阳等5县(市、区)要争取一次性通过验收。要建成1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到位、防灾预案到位、隐患点巡查到位、灾情险情处置人员到位、防灾宣传材料发送到位“五到位”的示范基层国土所,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能力。要按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将调查和再排查后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和公布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要根据今年基层防灾责任人可能变动较大的实际,加快调整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确保“责任明确、隐患清楚、巡查到位、监测有效、预警及时”。(四)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要按照省厅印发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试运行工作,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的功能,实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有效预报。在开展预报预警工作的同时,研究提高成功预报预警的技术和方法,提高预报预警的水平;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手机平台以及人防警报系统及时发送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确保及时发送到基层一线,让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在防灾抗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五)抓地质灾害治理和避让搬迁工程。

  要继续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强对需要治理或搬迁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核查和落实。需要处置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工程治理、有序组织避让搬迁等途径妥善解决。对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要及时进行应急排险处置,消除险情;不能消除的,及时列入工程治理或避让搬迁计划。认真落实工程治理和避让安置资金,切实保障搬迁安置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搬迁安置用地需求。(六)抓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以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为依据,在新一轮市、县机构改革中,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建立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机构和人员编制,努力解决目前县级地质灾害应急力量不足的问题。要根据新情况修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制定部门应急行动方案,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点防灾预案。建立和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和灾后应急救援等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加强应急车辆、装备的保障和维护,确保信息畅通、应对正确、救援及时。要按照国土资源应急平台建设标准,加快应急会商系统建设,加快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服务。(七)抓地质灾害法规知识宣传教育。

  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尽快组织对换届后的乡(镇)村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进行一次全面的防灾知识培训,使他们在主汛期来临之前进岗到位,胜任防灾工作。各地要在深入学习贯彻《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同时,结合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广泛开展识灾、防灾、避灾、救灾常识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主动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八)抓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地要抓好责任制落实,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要主动与气象、交通、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合力防灾。要严格执行各项汛期防灾工作制度。汛前要认真组织做好重点时段和重点区段的检查、排查工作,查找薄弱环节,及时整改,落实防灾措施;汛中要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上情下达和灾情速报,组织好应急小分队,确保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开展应急调查;汛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新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确认。要修订完善防灾预案,加强演练,一旦出现险情灾情,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协助当地政府组织撤离危险区人员,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在今年汛期,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死人、少伤人”。(九)抓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建设永强平原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完成项目施工设计、标组和标房的招标及建设工作。继续开展温瑞平原和平苍平原地下水动态监测,完成永强平原40个监测点地面沉降监测任务。图片部分

  “十一五”期间,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覆盖地质灾害易发区内427乡镇(街道)和

  个行政村,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311人、监测员人员1548人,涌现了金秀剑这样的全国100名特别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我市的文成、瓯海、瑞安、乐清、泰顺、苍南六个县(市、区)已成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博鱼体育。

  瓯海区郭溪镇三合村白塔殿后山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2008年

  个县(市、区)的13个滑坡隐患点上安装了14台由浙江计量学院、省地矿研究所等单位开发的滑坡位移自动监测仪,目前尚有8台仪器能正常开展监测工作。2007年5-6月梅汛期间,泰顺县泗溪镇泗水中路南侧山体滑坡隐患后缘监测仪传回的数据显示,滑坡体以5mm/天的速度持续滑动,为该点作出人员撤离转移和工程治理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2010年,温州市引入由中国地调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滑坡预警伸缩仪,在瓯海、龙湾二地的

  、龙湾区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自2003年以来,温州市在龙湾区永强平原逐步建立起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监测面积达

  平方公里,每年定期实施一次测量,到今已累积了连续7年(2004-2010年)的监测成果与分析资料,为我市政府部门进行地面沉降防治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监测成果:据监测统计,自九十年代初至2010年,永强平原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超过

  毫米;至2010年,累计大于50毫米的面积约为20.18平方公里,占永强平原面积的20.59%,永中地面沉降速率为0-12.4毫米/年,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面沉降速率为0-28毫米/年,较上一年进一步减缓。

  余处地质灾害点采取了勘查治理和应急排险措施博鱼体育,使1.79万人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共落实161个搬迁避让项目,完成2047户8333人的搬迁安置工作。

  月28日竣工)。300多户500多名村民受益,实现了旧村改造、灾害治理、土地开发的三赢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友情链接: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4 BWIN·必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3899999999